這兩周看了三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:【桃姐】、【鐵娘子堅固柔情】、【以愛之名翁山蘇姬】
防
雷
以下有劇情...
很剛好的,三部女性傳記片都是依據事實或史實改編,三位偉大的女性,大至對國家、對民族甚至是對世界的和平有貢獻,小至對一個家庭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,深深的刻畫出不同的感動...
先從最貼近一般人生活的【桃姐】開始好了,其實也不是一般人的生活,畢竟家中有傭人的都是在金字塔頂端的族群,不過,寫實的養老院生活,卻是最震撼人心的部份。總體來說,我覺得整部戲的"故事"有點弱,不外乎就是桃姐(葉德嫻)在中風到過世這段時間,主角Roger(劉德華)與她相處的故事,而且劇情有點跳躍,畢竟Roger平時也在工作,無法長時間的與桃姐相處,對於偏好豐富故事內容的我是覺得比較美中不足,很多對話或劇情都沒有答案,像是桃姐為什麼沒結婚、安養院主任為何過年不回家等等。但是,感動之處卻在平淡的故事中蔓延開來...
一開始簡單的呈現了Roger少爺般的生活與桃姐幫傭的細心,一些很平常的買菜、煮飯,幾個細微的小動作,都可以看得出桃姐雖然是傭人,但把Roger及自己的生活品質照顧得很好,家中可說是一塵不染,飲食也都很講究。就在一次很平常的出外工作返家時,不尋常的Roger忘了帶鑰匙、而且家中竟然亮著燈,敲門按電鈴也都沒人回應,Roger驚覺家中不太對勁,原來是桃姐中風了。結局時Roger的獨自返家,與這裡有採取呼應的手法,也讓人更了解桃姐對於Roger的照顧,以及對於Roger如何察覺家中的異狀有"原來如此"的感覺。
後來,在Roger的詢問與考量下,桃姐就住進了老人安養院。劇情部份,看電影比較實際啦,用文字敘述感受不到畫面帶來的平實與震撼。主題就從這開始圍繞著安養院的生活,有安養院的主任、極度重男輕女的老媽媽、需要長期洗腎的女兒、常常借錢去嫖妓的老伯,這些人在桃姐的安養院生活中占了不少份量,也藉由這些角色,描繪出人最終必須面對問題:年老與死亡。當然,這段期間內,Roger不時的會來探視桃姐,或是帶她出去走走。一開始,桃姐對於Roger還是保持著傭人應有的姿態,不斷拒絕Roger的好意,深怕麻煩到主人,直到某次旁人詢問兩者之間的關係,Roger回答道:"她是我乾媽。" 兩人之間身分的隔閡,才漸漸的破除。說真的,Roger一家很幸運,能有桃姐那麼盡責的傭人,相對的,桃姐也很幸運,主人家每個人對她都很友善,連Roger的媽媽及其他家人都從外國回來探視她,還特地為她煮燕窩。
文筆不好,平淡感動很難描述,但是葉德嫻和華仔的演技真的令人欽佩,很自然,就真的像幾十年來兩人就是這樣子相處的,那種主僕間又如母子的微妙關係,詮釋的很有味道。另外,對於安養院的場景和生活,真的會讓人感到對老死的恐懼,也會深思未來該如何照顧父母...也許還沒有什麼想法,但套用某同學的話:"看完桃姐的心得就是:我以後絕對不會把爸媽送去養老院!爸媽我養你們!" 或許,政府和社福機構對於老人安養問題也應該重新省思才對...
而【鐵娘子堅固柔情】、【以愛之名翁山蘇姬】兩部片,同樣的都採用了回憶的方式倒敘,不過應該在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"柴契爾夫人"與"翁山蘇姬"的生平事蹟,會比較容易了解劇情。
特別是鐵娘子,時間軸跳得有點快,而且又包含從少女時期、發跡時期、成長茁壯、到最後黯然下臺,要在短短兩小時內呈現一個人的生平,如何找到亮點又包含完整的故事,真的很困難的,我不敢說鐵娘子這部片失敗,但覺得它沒有成功。
故事從一位老太太到超商買牛奶開始,原來是柴契爾夫人年老後行動被限制下偷溜出門,而且這位老太太竟然還有幻覺,一直認為過是已久的先生還陪在身邊,而且還能對話。由於要收拾先生的遺物、以及收聽到一些時事,所以開始了回憶...詭異的模式,展開了整個劇情。當然,劇情根據史實改編,所以去看柴契爾夫人傳記可能還更完整。片中抓了幾個柴契爾夫人人生的亮點,展現了柴契爾夫人的堅持與魄力,也微婉的道出柴契爾夫人具有爭議的一面。偉大的女人背後,也是有一些支持她的男人,除了幕僚之外,當然就是他先生,雖然他先生當初就是被柴契爾夫人這種特質所吸引,但是在小孩漸漸長大之後,對於柴契爾夫人不顧家庭的做法還是會感倒不滿,雖然最後柴契爾夫人成功了,但她的小孩卻被犧牲了,當然,翁山蘇姬的家庭也有類似的情況。
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也是梅莉史翠普的演技,成功的展現了柴契爾夫人職掌大權的氣魄風姿,以及與眾多男性官員、議員相抗衡的氣迫,也將老年後健忘並有幻覺的柴契爾夫人詮釋得淋漓盡致。不過,由於劇情真的就緊貼著英國史實,所以在看之前還是要先做功課,會比較了解一些歷史梗或是更知道某段劇情呈現的目的...我沒做功課,所以覺得劇情很跳。
不過,我覺得以愛之名在故事及楊紫瓊的演技兩方面都很成功。同樣是倒敘法,以愛之名採用的是翁山蘇姬的先生麥可的角度來敘述,開始便得知麥可得到癌症,壽命不長了,而且已經3年無法與翁山蘇姬相見。隨即時間回到10年前,回到翁山蘇姬返回緬甸的原因,並開始投入民主改革活動的契機。相較於鐵娘子,以愛之名不用做足功課也能輕易了解故事內容,畢竟只聚焦於10年來的改革行動,其中一大半又是被軟禁,可能也是因此比較容易聚焦吧!
本來在英國生活,育有兩子的翁山蘇姬回到緬甸後,看到軍政府對反抗群眾的暴力相向,甚至是隨意開槍草菅人命,有著深深的痛惡與疑惑,痛惡著軍人的惡行、疑惑著為何不能以和平的手段,進行改革。加上反動學者的說服,翁山蘇姬決定走上父親的路,帶領緬甸走向民主的方向,先生麥可也大力支持,並在行動與精神上都給予肯定與協助。後來均政府為了打壓翁山蘇姬的勢力,逼得麥可不得踏入緬甸,將學者關入牢中、狗籠中,把反抗學生配到邊疆勞改、或者踩地雷,當然,還軟禁了翁山蘇姬,使外界得不到她的消息。
這段期間,麥可積極遊說諾貝爾和平獎委員,希望能藉由國際力量幫助翁山蘇姬,當然,他成功使翁山蘇姬獲得諾貝爾和平獎,但是緬甸政府依舊封鎖翁山蘇姬的消息。她的大兒子代替她發表得獎感言,她的家人替她出席領獎,但她只能在緬甸家中,慌張的找尋收音機, 聽著自己的榮耀,感動著兒子的成長,也無奈著軍政府的高壓行為。最後,雖然軍政府解除了翁山蘇姬的軟禁,但翁山蘇姬卻始終沒能離開緬甸(因為會回不來)去探視她罹癌的丈夫,就在兒子帶著怨恨口氣中,麥可走了...
人在成就一個國家或是成就一個民族之餘,必定要有所犧牲,柴契爾夫人跟翁山蘇姬犧牲了自己的家庭,但比較起來,柴契爾夫人有點是為了自己,而且太過自我,忘了家人的存在,最終也沒辦法在政治舞台上光榮謝幕;而翁山蘇姬卻是不得已的與家人分離,雖然也是自己的選擇,但是在此時卻為了成就大愛而犧牲小愛,而她的政治舞台,仍在上演精采的戲碼。先不論史時是否如此,至少電影讓我的感覺是這般。
從金陵十三釵、桃姐、鐵娘子、以愛之名,不知道眼眶濕了幾次、幾次以深呼吸來緩和自己的情緒。不同種族間的屠殺、強横暴行,跨越身分階級的心靈相繫,政治利益、國家發展與輿論間的交互攻訐,民主改革與集權血腥政權之間的拉扯,有時候人在想,為什麼簡簡單單兩個筆畫的"人",卻是世間最複雜的生物,人可以很溫暖的情感交流,更可以很熱血激昂的激勵士氣,但,人也可以冷眼旁觀、冷血殘殺其他人。
或許,人的兩個筆畫,就像陰陽兩極,包含了萬事萬物變化的基礎吧...
留言列表